二叉树02:深度优先遍历之Morris遍历
1. 概述 前一篇文章介绍了深度优先遍历的递归实现和迭代实现,这两种方式的时间复杂度都是 \( O(n) \),空间复杂度都是 \( O(h) \),本文将要介绍的 Morris 遍历的时间复杂度依然为 \( O(n) \),但空间复杂度仅为 \( O(1) \),其中 n 为节点数,h 为树的高度。 算法来历 1968年,《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》的作者 Knuth 提出了一个问题:设计一个无需堆栈和额外标志域的非递归的中序遍历算法,且当遍历结束时树结构不变。此后,诞生了许多解决方案,而Morris 遍历是其中最优雅的一种(见参考资料1)1。 此算法由 Joseph M. MORRIS 在1979年的论文 “Traversing Binary Trees Simply and Cheaply2” 中首次提出。顺便再说一句,这个 MORRIS 正是大名鼎鼎的 KMP 算法的作者之一。 代码仓库:https://github.com/patricklaux/perfect-code 2. 算法解析 线索二叉树 如果了解线索二叉树的话,肯定对前驱和后继非常熟悉。 通过在二叉树节点增加前驱和后继指针,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向前查找、向后查找和遍历等线性化操作,相当于是二叉树和链表的结合。这其中指向前驱和后继的指针称之为线索,而包含线索的二叉树则称之为线索二叉树(Threaded Binary Tree)3。 譬如 Java 的 HashMap 中的 红黑树节点,就增加了 prev 和 next 指针,其节点结构类似如下: class TreeNode<K,V> { TreeNode<K,V> parent; // 父节点 TreeNode<K,V> left; // 左孩子 TreeNode<K,V> right; // 右孩子 TreeNode<K,V> prev; // 前驱 TreeNode<K,V> next; // 后继 boolean red; // 颜色 } 这种方式需要额外内存来保存前驱和后继指针,那么是不是有一些其它方式来避免这个问题呢? ...